今天是
QQ网名昵称-QQ微信头像-QQ签名说说-DaShouLie
当前位置: 主页 > 学习教育 > 阅读 > 正文

模糊,正是人生困扰之源

作者:dacom 发布时间: 分类:阅读 浏览:


仅为情境图。 编按:潜意识没有思维,只有本能,所以它会努力让身体走低能耗路线,诱导我们娱乐、享受;也就是说,本能通常都是阻碍学习的,而人若不学习,又无力克服本能,这...
模糊,正是人生困扰之源
仅为情境图。

编按:潜意识没有思维,只有本能,所以它会努力让身体走低能耗路线,诱导我们娱乐、享受;也就是说,本能通常都是阻碍学习的,而人若不学习,又无力克服本能,这个恶性循环使我们在人生一开始就会陷入浑沌。 (本文摘自《认知觉醒》一书,作者为周岭,以下为摘文。 )

人生就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,我们比拼的不仅仅是成长的速度,还有成长的模式。 在这条赛道上,领先的群体都有意无意的做着同一件事:消除认知、情绪和行动上的模糊。

「潜意识」带来的副作用

机器人与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? 答案是:机器人没有潜意识。

机器人的每一个动作,包括转动「身躯」、弯曲「手指」、提高「说话」的音量等,在其「大脑」中都由精确的数值控制,一旦断电,就会停止运作。 但人不同,若是晕厥、失去了意识,虽然会瘫倒在地,但心跳、呼吸、消化等功能并不会立即停止,因为它们受潜意识控制,除非物理死亡,否则潜意识永远不会消失。

如果和机器人一样,用数值控制每一块肌肉、调节每一种激素、处理每一个神经信号,那么人根本无法存活,因为即使是举手投足这种看似简单的动作,大脑要处理都是海量的信息。 为了生存,进化之手巧妙的采用了意识分层的手段,让潜意识负责生理系统,让意识负责社会系统,如此分工,意识便得到了解放,可以全力投入复杂的社会活动。

这就是进化的力量。

然而进化是一把双面刃,意识分层带给人类极大好处的同时,也带来了副作用——模糊。 因为处理各种讯息的速度不对等,意识很难介入潜意识,而潜意识却能轻易左右意识,所以人们总是做着自己不理解的事,比如明明想去学习,结果转身就滑起手机;明明知道有些担心毫无意义,却总是忍不住陷入焦虑...... 就像身后有个影子,它能影响你,但你不知道它是什么,回头看去一片模糊。 这种模糊让人心生迷茫和恐惧,而迷茫和恐惧又使得我们的认知、情绪和行动遭遇各种困扰,继而影响人生的方向。

模糊,正是人生困扰之源;而人生,也像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,谁的模糊越严重,谁就越浑沌;谁的模糊越轻微,谁就越清醒。

学习知识,消除认知模糊

人的认知能力必须要从零开始累积,但潜意识却一直存在,所以我们必须终身学习,一旦掌握的工具越多,认知能力越强,消除模糊的能力就越强。 正如你知道了「后设认知」。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傅来福(J.H. Flavell)在1967年首先使用「后设认知」(Meta-Cognition),认为是个人对认知活动的理解、意识与监控的历程,也就是「认知的认知」。

就知道了该如何反观自己;知道了「刻意练习」,就明白了如何精进自己;知道了「运动改造大脑」,就清楚了如何激发自己的运动热情...... 领域内的精英无不是比其他人了解的知识更多,他们的盲区更小,认知更清晰,因而也更有影响力。

不幸的是,人类天生不喜欢学习和思考,因为这类事极其耗能。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,生命的首要任务是生存,于是基因自我设计的第一原则是节能,凡耗能高的事情都会被视为是对生存的威胁。 而潜意识没有思维,只有本能,所以它会努力让身体走低能耗路线,诱导我们娱乐、享受;也就是说,本能通常都是阻碍学习的,而人若不学习,又无力克服本能,这个恶性循环使我们在人生一开始就会陷入浑沌,若非外力压迫或牵引,我们往往很难跳出。

无力克服本能,陷入恶性循环。 仅为情境图,取自pexels

图/无力克服本能,陷入恶性循环。 仅为情境图,取自pexels

「反本能成长」推荐书籍

所幸,时代的发展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好的学习环境,我们主动进入反本能成长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。 有意思的是,学习知识的目的是「消除模糊」,而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是「消除模糊」,目的和方法一致,这几乎成了这个世界上所有能人共同遵守的学习法则,这类例子能举出很多,比如:

《东大超人气的人生思考课》一书的作者上田正仁提示:思考力的本质就是「丢弃所有已经消化的信息,让问题的核心浮出水面」;

《刻意练习》中的核心方法论是:不要重复练习已经会的,要不断寻找那些稍有难度的部分;

《原则》一书的作者瑞. 达利欧罗列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原则,用以清晰的指导自己行事;

《超越感觉》一书告诉我们,想拥有清晰的逻辑,就坚持一点:凡事不要凭模糊的感觉判断,要寻找清晰的证据。

种种现象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:

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感悟,并专注于此。

而现实中,很少有人能清醒的意识到这一点。 人们总是习惯在模糊区打转,在舒适区兜圈子,重复做已经能掌握的事情,对真正的困难视而不见,这背后都是潜意识在操控——因为基因认为这样做耗能更低。

优秀的人则倾向于做高耗能的事,比如学霸的秘诀就在他们自制的订正本上,他们愿意花更多时间确认错误,并集中精力攻克。 而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更喜欢勤奋的重复已经掌握的部分,对真正的困难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希望能够搪塞过去,结果模糊点越积越多,以致无力应付。

不难发现,「学霸」和普通同学之间的差异,不仅体现在勤奋的程度上,还体现在努力的模式上:谁更愿意做高耗能的事——消除模糊,制造清晰。

消除模糊之于学习和认知的意义,不可不察。

拆解烦恼,消除情绪模糊

认知模糊来自内部,情绪模糊则来自外界。 人们每天都会面临各种烦恼,但多数人习惯被动承受,少有人乐于主动面对。 德国当代系统心理学大师伯特. 海宁格(Bert Hellinger)曾描述过人们对烦恼的态度:

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,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。

这个说法相当符合人类不愿动脑的天性。 因为解决问题需要动脑,享受幸福也需要动脑平衡各种微妙的关系,而承受痛苦则只需陷在那里不动。 虽然被动的承受痛苦也会耗费很多能量,但在基因的影响下,人类就是不喜欢主动耗能,所以美团创办人王兴有句话引起很多人的共鸣:

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,愿意做任何事情。

然而回避痛苦并不会使痛苦消失,反而会使其转入潜意识,变成模糊的感觉。 而具体事件一旦变模糊,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,原本不困难的小事,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。 这感觉就像听见池塘中「无数只青蛙」的叫声,让人心烦透顶,等到实在忍不住了、跑去一探究竟时,却发现其实池塘里只有寥寥几只青蛙。

消除模糊。 仅为情境图,取自unsplash

图/消除模糊。 仅为情境图,取自unsplash

与模糊正面交锋

真正的困难总比想象的要小很多。 人们拖延、纠结、畏惧、害怕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,而是内心的想法变得模糊。 就像在3000米田径比赛开始前,不知名的恐惧会让人紧张得全身发抖,等到一旦开跑、不得不与这种恐惧正面交锋时,就会发现3000米也不过如此而已。 如果我们再积极一点,学会从一开始就主动正视它、拆解它、看清它,或许那种紧张就不会困扰自己,甚至能更从容的「享受」比赛。

但有些事一进入潜意识,就很难消除,比如童年的不幸经历,虽然意识早已将其淡忘,但潜意识却始终保留着这些印记,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性格和行为。 一些严重抑郁或精神失常的患者有时需要接受催眠治疗,而心理催眠师进行治疗时使用的方法,其实都只为做成一件事:唤醒潜意识里的痛苦事件,让患者重新面对它、看清它、从而彻底化解。

记住,任何痛苦事件都不会自动消失,哪怕再小的事情也是如此。 要想不受其干扰的唯一办法,就是正视它、看清它、拆解它、化解它,不让它有进入潜意识的机会,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;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,也要想办法挖掘出来。 所以,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、道不明的难受时,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。

●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烦躁不安? 是上台演讲、会见某人,还是思绪纷乱?

● 具体是什么让自己恐惧担忧? 是能力不足、准备不够,还是害怕某事发生?

● 面对困境,我能做什么? 不能做什么? 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,最坏的结果是什么?

一层一层的挖掘下去,直到挖不动为止。 坦然的承认、接纳那些难以启齿的想法,让情绪极度透明。 虽然直接面对情绪不会让痛苦马上消失,甚至短时间内还会加剧痛苦,但这会让你主导形势,至少不会被情绪无端恐吓。

恐惧是一个欺善怕恶的角色,你越是躲避它,它就张牙舞爪,你若是正视它,它就原形毕露。 一旦识破恐惧的本质,情绪就会慢慢从潜意识中消散,你的生活将会舒畅无比。

动反本能,所以这必然是一条更难走的路。 不过你也无须害怕,鼓起勇气面对就好了。


标签:模糊  正是  人生  困扰   


关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