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
QQ网名昵称-QQ微信头像-QQ签名说说-DaShouLie
当前位置: 主页 > 学习教育 > 作文 > 正文

一道初中阅读题引发的思考:有什么样的人生,就有什么样的诗文

作者:dacom 发布时间: 分类:作文 浏览:


前几天收到一位初中生的问题: 《答谢中书书》与《记承天寺夜游》都写自然景物,但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? 我心想,这不就是比较阅读吗?估计这孩子还不太习惯这类题型吧。...

一道初中阅读题引发的思考:有什么样的人生,就有什么样的诗文

前几天收到一位初中生的问题:

《答谢中书书》与《记承天寺夜游》都写自然景物,但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?

我心想,这不就是比较阅读吗?估计这孩子还不太习惯这类题型吧。

该如何答好呢?如果只讲答案,肯定帮助不大。

一不做二不休,我干脆把最底层的方法,教了一遍。现分享给大家。

记承天寺夜游

宋·苏轼

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。念无与为乐者,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。怀民亦未寝,相与步于中庭。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

答谢中书书

南北朝·陶弘景

山川之美,古来共谈。高峰入云,清流见底。两岸石壁,五色交辉。青林翠竹,四时俱备。晓雾将歇,猿鸟乱鸣;夕日欲颓,沉鳞竞跃,实是欲界之仙都,自康乐以来,未复有能与其奇者。

题目如下:

一道初中阅读题引发的思考:有什么样的人生,就有什么样的诗文

这类题目,咱们要掌握一个总的思路。

古人写的诗词文章,你要知道,他都是对自己生活、生命、命运,以及自己所处的当时社会的感悟、体会、思考。

懂得这一点,才是理解古诗词、小古文的一个根本方法。

就是说,我们不能把这类文章当作是纯粹的语言文字符号,否则很难真正理解这些与我们隔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东西。

就比如说《记承天寺夜游》,它是苏轼这位诗人的某一段经历、某一种生活和命运的反映。

所以,要想读懂这篇文章,就要了解苏轼当时经历了怎样的生活,他有什么样的内心体验,他坚持什么,反对什么,追求什么,坚守什么……

这就是“知人论世”。

一道初中阅读题引发的思考:有什么样的人生,就有什么样的诗文

知道这位作家的三观秉性,就是知人;了解这位作家所生活的整个世界,就是论世。

好比我们要研究莫言为什么能写出《蛙》这样的作品,就要知道这位作家所生活的年代和社会环境。

苏东坡,他的人生观是什么?

在他看来,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

哪怕穿着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也没什么,他都会轻松自在过这一生。

他是一个非常乐观豁达的人。

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,包括在政治上面的,生活上的困难,他都不会轻而易举说放弃,不会低头,不会悲观,不会厌世。

这就是知人,知道苏轼是怎样一个人。

论世,就是咱们要知道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是什么,社会环境是什么。

比如杜甫的诗歌被称为“诗史”。

一道初中阅读题引发的思考:有什么样的人生,就有什么样的诗文

众所周知,杜甫真是个倒霉鬼,一辈子没过几天好日子。他的很多诗歌都跟说安史之乱有关。

这就是说,咱们如果了解安史之乱那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,就能更容易理解杜甫他写诗,为什么说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”又为什么说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”

因为战争带给老百姓的是伤害,是家破人亡。

所以杜甫说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”国家因为战乱破败了,可是山河依旧存在,春天到了草木茂盛却缺乏生机。

他生活在那个战乱时期,亲身体验了家人离散、躲避战乱时提心吊胆、忧心忡忡的煎熬。所以他在诗歌里说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发簪。”

一道初中阅读题引发的思考:有什么样的人生,就有什么样的诗文

也正因为如此,他看到含着露水的花和飞起的鸟儿,说是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”

这都在告诉我们,知道诗人生活的那个背景和时代,也就知道这个作品写了什么,为什么这样写。

知人和论世,结合起来,你就能够读得懂很多作品。

现在,咱们回到苏轼的这篇《记承天寺夜游》。

一道初中阅读题引发的思考:有什么样的人生,就有什么样的诗文

上文已经说过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那么接下来的重点是了解写作这篇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时,是一个什么样的背景。

文首提到的元丰六年,是公元1083年;元丰,是宋神宗的年号。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。

简单说一下乌台诗案。

当时苏轼不知被哪个吃了没事干的坏心人给告了,说苏轼写的诗词讥讽朝政,其实根本没有那一回事。

朝廷当然要审查。由御史台负责。根据史书记载,御史台中有好多柏树,柏树上栖居着大量乌鸦。

这可真是黑压压的一片。御史台就被称为乌台。这个案子因此被称为乌台诗案。

可想而知,遇到这样一桩“无厘头”的事,谁都会觉得无比郁闷。

再加上被贬官,当然不可能有好心情。如此一来,我们就能理解,苏轼为什么在文中称自己和怀民是“闲人”了。

因为被贬官,不被重用了,所以有被“闲置”的意思。好比咱们现在买了新手机,就把旧的搁置到一边去。

一道初中阅读题引发的思考:有什么样的人生,就有什么样的诗文

所以,内心难免有些许悲凉的感觉。不过,苏轼就是苏轼,前面不是说了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吗?他是可以任凭风吹雨打都能轻松自在做好自己的人。

虽然屡次被贬官,理想抱负不能实现,可是苏轼觉得这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,你看,我不是和张怀民一起在月下散步,欣赏常人也许很少会注意的美景。

乐观豁达的心性,那是挡也挡不住啊!

月下松柏的影子,在苏轼看来,也就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:

“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”

意思是说,月色洒满庭院,如同积水充满院落,清澈透明。而松柏的影子,如同美丽的水草摇曳多姿,纵横交错。

你看,这多令人陶醉啊!

《答谢中书书》是南朝时期诗人写的。

南朝时期,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刻,政局动荡,各种矛盾非常尖锐,不少人有一种朝不保夕的幻灭感,所以多数文人都抱着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、及时行乐的逃避现实的生活态度。

《答谢中书书》这篇文章,所描述的山水之美,的确令人陶醉,让人觉得只有寄情于山水才是最美好的。

一道初中阅读题引发的思考:有什么样的人生,就有什么样的诗文

那么它所表达的情感思想是什么?

以陶弘景为代表的南朝文人,觉得政治上完全没有了理想,对现实极其失望,于是产生了消极避世的思想,也就是我干脆让自己纵情于山水,把自己置身于美好的天地之间,什么理想,什么抱负,见鬼去吧,通通抛到九霄云外。

很显然,这与苏轼的积极向上、乐观豁达是完全不同的。

虽然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美景,但苏轼笔下的美景,有一种通透明了、闲适超然的情思自然流露其中;《答谢中书书》则是一种不问世事、醉心山水的放任之情。

两者泾渭分明,不可同日而语。


标签: 


作文排行
最近发表
热门文章
最热TAG
猜你喜欢

关灯